本次活动由假杂志、CVSZ、设计互联联合主办,活动鸣谢CVSZ和设计互联团队。会议语言为英文,配有实时字幕。
对线年极端气候频发,河南郑州暴雨引发的洪水,北美西部毁灭性的野火……以及8月14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北极格陵兰岛上,大约63亿吨的雨水倾斜而下,导致87.2万平方公里的冰川在一天内融化。科学家预测:冰原的逐渐融化将会导致冰原重量大量减少,地下岩浆释放,从而导致更多的火山爆发。古老的冰川与火山历经万年,即是许多极端气候(甚至灾害)的始作俑者,其稳定且富庶的自然资源也为无数文明奠定了基础。它们汇聚的不仅是地质历史,也包含政治、宗教、及文明的发展。
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发出的火山灰抵达高至44公里的平流层,远至英国伦敦亦可见橙红色的天空。同时,云层中大量的火山灰将阳光反射回太空,致使全球平均温度下降0.4-0.7摄氏度,英国人说1816年是“冻死人年”,德国人说1817年是“乞丐之年”,也是在寒冷多雨的1816年夏天,玛丽·雪莱构思了弗兰克斯坦的故事。直到多年之后,我们才逐渐拼凑起19世纪初的这场自然灾害,与诸多文化艺术和科学想象之间的关联。
由于坦博拉火山的喷发,火山灰在平流层中形成了一个覆盖地球的硫酸盐面纱,细微颗粒在高中气流中流转,最远的一路来到南北极,在冰盖上留下泄露行踪的硫酸钠痕迹,直到一个半世纪之后,考古气象学家才发现它们的存在(
考古学家在了解一个古老文明历史的时候,会深挖土壤,通过寻找工具和物件来完成历史叙事。而古气候学家,则会通过研究珊瑚礁、挖掘海洋和湖底沉淀物,并且深入冰川和冰盖来寻找有关星球气候历史的线索。他们从冰川中收集样本(称为冰芯),还原封存在冰层中数万年的气候历史。冰层中常含有大量大气中的颗粒物—尘埃、灰烬、花粉、微量元素和海
此外,随着冰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压缩,大气中的微小气泡——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会压入冰层。冰川学家勒格兰德说,这些气穴“化石”提供了当那层冰形成时大气的样本。
(2020)及《振动的云层》(2021)。致力于探索生态与地缘政治、媒体技术与空间政治等议题。嘉宾介绍
常驻英国的研究员和艺术家,她的作品主要研究战争、冲突、环境灾难和气候变化的物质证据。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冰芯科学和寒冷气候政治。Schuppli是伦敦金史密斯学院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该中心的艺术研究员和法证建筑委员会主席,此前是法政建筑的高级研究员和项目助理。在英国工作之前,她是加拿大视觉/媒体艺术的副教授。Schuppli在金史密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硕士学位后参加了惠特尼独立研究计划。她是2016年ICP Infinity Award的获得者。
居住在新西兰奥克兰的艺术家和作家。Janine作品将当代艺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调解形式。她是《气候作为媒介:迈向气象艺术》(Leonardo Book系列,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8年)的作者,也是奥克兰Leonardo Art-Science Evening Rendezvous的联合主持人。
1986年出生于中国福州,现居德国柏林和卡尔斯鲁厄。他关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特殊地缘政治条件下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认知与集体记忆,以及摄影这一媒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一名图像时代的摄影艺术家,他在作品中不仅使用摄影,还使用其他各种媒介,如文本、装置、行为、电影和摄影书等,将摄影置入新的语境之中,形成视觉档案。
“冰中所得”是一个关于寒冷气候政治的多年研究项目,由一系列纪录片、实地研究、研讨会及艺术家驻留项目组成。Susan Schuppli与科学家 、地质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围绕加拿大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和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冻圈环境展开调研。其目的是探究从冰芯科学和冰川学到土著传统、实地观察、行动主义、政策和法律等知识实践与冰的物质条件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该项目将冰川景观视为一种由社会-文化凝结与物质组成的庞大信息网络太阳成集团tyc45668cn。在研究的过程中,该项目整合了跨越大范围空间尺度及背景下的,具有差异性的数据源,让我们对当前的生态状况有了更综合的理解。
在《天气作为媒介》一书中,Janine Randerson梳理了以跨学科方式开展气候危机的研究,以及艺术家们结合当代艺术、环境科学、实地考察等领域,探索天气或气象学为主的创作。从196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利用技术,动态学和气象数据等资源展开的一系列创作,被视为是介导天气知识和科学实验的先驱。这些作品受天气驱动,并融入了模糊性和具有不确定性的新科学,探索了关于气候问题的集体焦虑并提供给观众反思的空间。气候问题究竟是持续的还是短暂的?在一个高度中介化的世界中,Janine Randerson着眼于艺术中关于天气的现场体验。比如她曾在论文中提到的Alicia Frankovich的行为表演,AQI2020,使人们回忆起去年1月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燃烧时天空中的橙黄色烟雾。作品的标题引用了2020年初空气质量指数的极端烟雾污染指标。在一个巨大的,黄色透明亚克力箱中,六名表演者通过假唱和行为模仿,使观众体验火灾的严重程度,它们的高温、传播速度和令人窒息的烟雾。
对比地质时间尺度和后浪漫主义的自然理想,气候移民是另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二十一世纪话题。人们和动物逃离火灾、干旱、洪水、海平面上升以及人为气候破坏引起的各种冲突,同时也开始重新适应在新环境中的生活。陈海舒的多媒体作品《Zona Rossa》就以维苏威火山为样本,探讨了“危险”这个概念是如何被人类社会定义、感知、再现和应对的。陈海舒将火山本身视为一种可见性与不可见性并存的危险来源;可见性在于火山的巨大体积,以及除了喷发之外,一座活火山几乎没有别的潜台词;不可见性在于火山喷发是没有周期的,而且由于喷发间巨大的时间间隔,人们很容易忽略他的危险性。
这座矗立在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地区,以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命名的维苏威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危险的活火山之一。它最为著名的一次爆发发生在公元79年,将古罗马城市庞贝完全掩埋。当时的火山灰将整个城市,连同未能逃脱的人们完全覆盖,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直到一千多年以后被新的居民无意中发现。自1944年最后一次喷发后, 这个曾经将庞贝城摧毁的活火山沉寂了70年,并且很可能将迎来下一次超级大喷发。根据当地政府公布的应急预案,维苏威火山周围所环绕的18个城镇被定为“Zona Rossa(红域)”,在火山喷发时将受到严重破坏,所有居民必须紧急撤离。然而自上次喷发后,这个区域的人口增长了将近一倍,成为全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今天,“红域”内的居民人口超过六十万。成为旅游热点和度假胜地的维苏威地区挤满了观光客、旅游业者、黑手党和违章建筑。他们对于可能到来的危险并非一无所知,但是又因为各种理由,怀着宿命论继续生活在这里。
摄影书《Zona Rossa》的主体是一份意大利民防部于2001年发布的维苏威火山应急预案附表
空气无形无相,却可以承载湿度、温度、闪电、云层、风、污染物、无线电波、飞鸟与尘埃。它穿梭在身体与自然、建筑与山川、现实与虚拟平台之间,构成了我们共同呼吸的环境。
展期:2021年4月30日-2021年7月18日地点:设计互联旗下园景展馆
项目经理及外联:潘锦心;研究员:曹雪菲、陈思睿;媒体统筹:徐頔;策展助理:李国宁、彭露、翁静妍、肖亚汐、张瑞麒
展陈设计师:赵潇潇;展陈设计助理:李思涵、罗森、聂梓伦;平面设计:Pocca;平面设计助理:施婧
副馆长:赵蓉;品牌总监:顾灵;策展人:唐司韵;策展助理:张睿、陈沛;展览经理:周辰琛;展览助理:潘璇
关心以图片和影像为媒介的创作者及其关心的世界并致力于以上内容在不同介质上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