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同源功能成分与乳制品的组合赋能是通过复杂设计和创新配方的前沿交叉科学手段,实现食品营养素功能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双向增强。食药同源功能因子利用范德华力、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以及氢键等弱相互作用与乳蛋白形成功能性复合物,不仅有利于食药同源功能因子在加工和贮藏中的稳态保持,还有效调控和提升了乳制品的功能性质和风味。与传统的主客体超分子组装和共结晶体系不同,蛋白质-小分子复合物体系结合功能因子的精确化学结构和蛋白质的丰富功能特性等独特优势,在以个性化营养和构效关系研究为中心的组装赋能和功能调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探讨了多酚、类黄酮、人参皂苷等食药同源植物功能因子通过与乳品组分的动态组装过程,分析了结合封装、复合和乳化等技术在敏感性功能因子体外稳态保持和体内靶向递送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介绍了食药同源植物功能因子对乳制品功能性质、感官特性和储藏期的调控作用,揭示了发酵乳中的益生菌对食药同源功能因子的利用转化及功能增强,进一步展示了食药同源乳制品的产品研发案例并展望食药同源乳制品未来的发展趋势。
食品摄入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一种方式,特定的饮食和功能食品因子可提高机体环境适应能力。生物体在极端环境下会自主启动应激适应相关信号通路,改变胁迫响应功能因子的活性并调控相关基因表达,诱导产生特异性代谢物从而促进机体环境适应。基于环境视角对药食同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环境对药食同源活性成分含量及结构的影响,并展望了药食同源物质对机体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的调控作用。主动诱导是提高生物体生理活性的有效策略。药食同源在环境和机体适应能力间发挥关键作用,探索环境-药食同源-机体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药食同源研究开发的基础。
围绕河南省食用菌及中药材的资源优势,针对功能食品研发存在的功能成分不清、机制不明和质量控制缺乏的科学问题,创建了快速精准鉴定技术体系,成分-靶点-机制的研发技术体系,为功能食品研发提供策略。
药食同源中药质量化学-生物评价关键技术关乎国计民生,相关进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还需进行多途径、多层次的攻关研究。我们明确几类当前亟需回答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化学-生物评价的药食同源中药质量评价的技术路径。特选择药食同源品种酸枣仁、灵芝、天麻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如何建立药食同源中药综合利用模式、地理标志性产品的质量优越性的科学内涵、药食同源中药产地加工适宜技术的再认识。基于我们团队多年的研究经验和结果,给出我们对道地药食同源药材标准设计与应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看法,总结出了涵盖“四条原则、六项核心内容、三类关键方法”的药材质量标准通则,建立其他产地冒充、掺混商品的打假方法,追溯道地中药原料质量,实现道地中药的产业保护。
通过液质联用对滨海白首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研究,发现含有告达亭、隔山消苷C1G、隔山消苷C1N、隔山消苷K1N等多种甾苷类物质太阳成集团tyc45668cn,白首乌活性多糖由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和甘露糖按摩尔比0.058∶0.280∶0.071∶1.455∶0.918∶0.469组成;细胞模型评价显示,800 μg/mL白首乌多糖预处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诱导的静脉上皮细胞,可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酶活提高至866 U/g,有效保护静脉上皮细胞免受TNF-α的氧化损伤;10 mg/L告达亭和10 mg/L白首乌甾苷预处理的HepG2细胞在H 2 O 2 氧化损伤刺激下存活率分别可达82.78%和85.69%,均高于空白组60.07%。对其抗氧化酶活力等指标监测显示,10 mg/L白首乌甾苷和10 mg/L告达亭预处理,分别能降低乳酸脱氢酶活力46.95%和50.23%,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25.73%和22.71%,提高SOD酶活35.89%和55.36%,同时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使细胞凋亡率降低4.9%和5.3%,坏死率减小2.57%和2.71%,具有显著的氧化损伤保护能力;采用酶解耦合超声破壁,多年生白首乌黄酮、二苯酮、甾苷和多糖释放率显著提高,超过90%;结合纳米包埋工艺制备高内相乳液凝胶负载白首乌甾苷,紫外照射48 h白首乌甾苷保留率可提高至40%以上。
植物化学物单体成分的健康效应备受关注,但多酚混合物的研究相对较少。提取自新鲜、完整苹果中的苹果多酚提取物(apple polyphenol extract,APE),其组成和体内代谢过程明确,且其单体成分可通过血脑屏障。作息紊乱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导致生物节律紊乱,进而导致代谢异常。白藜芦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APE单体成分可调节生物节律,因此,APE应该可以靶向调节生物节律,进而改善代谢异常。本研究首先探讨不同摄食模式(限制日/夜间和24 h不限时进食标准/高脂饲料)对C57BL/6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节律的影响及APE调节作用的机制,特别是胆汁酸代谢和肠道菌群的作用;通过改变HepG2细胞SIRT1的表达水平,探讨SIRT1在APE调节生物节律及脂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日间进食标准或高脂饲料均可导致小鼠肝脏生物钟、脂代谢和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节律表达的不同步,而APE干预可通过调控中枢和外周生物钟的节律,调节日间高脂喂养小鼠的胆汁酸代谢和肠道菌群组成,改善小鼠体质量以及肝脏脂肪变性调节生物节律和脂质稳态。同时,APE通过激活SIRT1调节HepG2细胞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预防和改善细胞脂质代谢紊乱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节律的失调,研究为将APE用于生物节律紊乱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实验数据的支持。
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是景天科红景天属多年生草本,其干燥根/根茎是著名的药食两用中药,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的功效。前期研究发现,大花红景天提取物(Rhodiola crenulata extract,RCE)可以显著改善葡萄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RCE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对抗结肠炎的保护机制。通过UHPLC-HR-MS对RCE进行化学表征,共鉴定出93 种成分。同时,血清药物化学分析发现29 种成分被吸收到小鼠血液中,包含8 种代谢可吸收化合物。在结肠炎的病理生理条件下观察到类黄酮原型减少和酚类硫酸化产物升高。进一步的代谢组学研究表明,结肠炎引起脂肪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胆汁酸代谢的改变。相应地,RCE可以通过改善脂肪酸代谢和次级胆汁酸代谢预防结肠炎。综上,本研究初步阐明了大花红景天结肠炎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其在结肠炎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药食同源中药材提取的多糖在医学和食品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多糖来源于植物的根、茎、果实和叶,不仅具有抗菌、缓解抑郁症、免疫调节和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还在降血糖、神经保护、抗病毒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
目前,关于药食同源中药材叶子提取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的提取工艺、分子结构、生物活性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表明,多糖的结构(包括化学组成、单糖组成和分子质量)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但具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多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生物活性方面,研究发现桑叶、黄芪、枸杞等中药材的叶子中提取的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其中以桑叶多糖为典型,它可以通过抑制α-糖苷酶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功能等多种机制降低血糖水平。此外,这些多糖还显示出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活性,为开发新型药物和保健品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关于药食同源中药材叶子提取多糖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多糖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探究以明确其作用机制;多糖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其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中药材叶子提取的多糖在医学和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多糖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乃至探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内容,以促进其在食品开发和保健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截至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5.37亿 人,我国糖尿病患者更是高达1.41亿 人,居全球首位。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长期的药物降糖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寻求有效的饮食干预方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防治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过去30多年间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全谷物是膳食中重要的酚类化合物来源,而黑米作为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大米品种备受关注,研究其对2型糖尿病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黑米多酚在2型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上展现出较好的效果,不仅具有降糖和降脂的功效,而且具有保肝护肾和抗氧化的作用;黑米多酚能够激活IRS1/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通过提升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黑米多酚有助于调整肠道内优势菌门,减少Firmicutes并增加Bacteroidota的数量,降低F/B值,还可提高Alloprevotella、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Prevotellaceae_UCG-001和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
河南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秘书长/专家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
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药食两用腐生真菌,桑树上的粗毛纤孔菌又被当作传统中药“桑黄”使用,并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从粗毛纤孔菌中首次分离纯化出一种分布均一的多糖(IHP-1aa)。通过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扫描电镜、刚果红测试等手段对样品进行链构象的表征,利用RAW264.7细胞研究其免疫调节活性。结果发现:IHP-1aa是一种中性多糖,分子质量为26.9 kDa。由葡萄糖(51.9%)、半乳糖(18.9%)、岩藻糖(9.9%)、甘露糖(5%)组成,并含有一定量的3-O-甲基半乳糖。IHP-1aa的主链由→6)-α/β-D-Glcp-(1→,→6)-α-D-Galp-(1→,→6)-3-O-α-D-Galp-(1→,→6)-α-D-Galp-(1→,→2,6)-α-D-Galp-(1→组成,侧链由β-L-Fucp-(1→,→6)-α-D-Galp-(1→,→6)-α-D-Glcp-(1→组成,它们连接在半乳糖的O-2上,分枝度为17%。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与刚果红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IHP-1aa的链构象可能为缠绕颗粒状链构象。此外,IHP-1aa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功能,增强RAW264.7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白介素-6的分泌。这种粗毛纤孔菌中分离得到的3-O-甲基半乳糖的杂多糖IHP-1aa,有可能作为功能性食品中潜在的免疫调节剂。
药食两用作物(medicinal and edible crops,MECs)的成分复杂,较难用个别指标描述其整体质量。近红外光谱具有丰富的信息,对几乎所有与有机基团结合的有机分子和无机元素都有响应。因此,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MECs的整体质量进行表征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报告将以具体的MEC为例,介绍近光谱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活性成分含量快速测定、产地和真伪鉴定以及整体体质量评价方面的应用,并简要介绍相关的化学计量学算法,为MEC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本场会议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支持!更多精彩报告继续中!请扫描左边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直播及回放!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将与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西北大学于2024年10月14-15日在陕西西安共同举办“2024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食品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由全国糖酒会主办,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和中粮会展(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食品科技成果交流会”将于2024年10月29-31日糖酒会期间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以当前食品科技发展趋势和食品产业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为导向,针对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